荷蘭繪畫懶人包:
說到荷蘭旅遊,除了風車跟運河,最重要的就是…博物館,荷蘭博物館的密度在全球可是數一數二的高,最重要的展品主題當然就是繪畫。在荷蘭看畫真的是一大享受,國家博物館、梵谷博物館、庫勒慕勒美術館、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都是美術館的佼佼者。
這篇荷蘭繪畫簡介將會先介紹我最喜歡的荷蘭繪畫時期:黃金時代(16 – 17世紀),再介紹老布列哲爾、林布蘭等荷蘭知名畫家。重點會放在我偏好的風俗畫、風景畫,不會介紹靜物畫,19世紀後的荷蘭繪畫只會介紹梵谷。文章目錄:
荷蘭繪畫簡介:
提到荷蘭繪畫,一般人都會聯想到梵谷,他確實是不世出的荷蘭畫家之一,但這邊要分享的主要是16 – 17世紀的荷蘭繪畫。荷蘭畫作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很早就轉向風俗畫、靜物畫等等,以平民百姓為主體,而不是貴族、神話、宗教。會有這一點差異跟荷蘭的發展很有關係,他們的中產階級、公民社會很早就成形了,而且又是新教國家、教堂忌諱過度裝飾,贊助畫家的主力大多是社會上事業有成的大眾,對這個有興趣的可以參考《自由之城:阿姆斯特丹》。
除了有眾多的風俗畫,靜物畫跟人物群像畫也是當時的重點題材。荷蘭的靜物畫大多具有象徵的意義,例如骷髏代表死亡,但我個人非常不愛靜物畫,也不愛個人肖像。大幅的平民群像畫也是荷蘭繪畫一大特色,林布蘭的《夜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我非常推薦參觀阿姆斯特丹的《十七世紀肖像博物館》(相關遊記),裡面的館藏非常精彩,而平民群像畫也象徵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公會」是荷蘭的社會中堅,他們是眾多畫家的顧客。
整體而言,荷蘭繪畫最引人入勝的就是畫家著重在「庶民」,欣賞時很輕鬆,不像觀賞義大利、法國等地的繪畫時總會牽連到數之不盡的宗教或神話背景知識。再者,荷蘭很早就開始描繪他們的田園生活,可說是風景畫的先驅地區,而我正是風景攝影的愛好者。
以下介紹的五個畫家有四個是16 – 17世紀時的知名畫家,當時正是所謂的荷蘭繪畫黃金時代,也是我最喜愛的時期,只有梵谷是19世紀的畫家。我不太喜愛19世紀之後的荷蘭繪畫畫風,這篇就不介紹了。
老布列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 Pieter Bruegel de Oude):
雖然老布列哲爾在台灣的知名度遠不如梵谷、林布蘭、維梅爾,卻是荷蘭繪畫史的巨匠,在我心目中…他的畫作遠比梵谷更能體現時代的意義,是荷蘭風情畫的先驅。荷蘭繪畫相較於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等,很早就擺脫了以宮廷、宗教、神話為主題的窠臼,這是我喜愛荷蘭繪畫的原因:「我們」就是主角。
嚴格來說…生於1525 – 1530年的老布列哲爾只能算是低地國的人,當時還沒誕生現代荷蘭的雛形:尼德蘭七省共和國,甚至連荷蘭脫離西班牙的關鍵 – 八十年戰爭都還沒爆發。他的出生地是布拉班特公國,約略是目前荷蘭的西南方、比利時中北方、法國北方,我就把他歸類在荷蘭畫家了,畢竟他是有可能出生在現今荷蘭的布雷達。
老布列哲爾流傳至今的畫作不多,只比維梅爾多一點點,單一館藏最豐富的應該是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相關遊記),《巴別塔》、《雪中狩獵》、《農民婚禮》都保存在這裡。《巴別塔》是超普遍的畫作主題,《農民婚禮》在當時是個異類,大家都在畫聖經、神話、宮廷,怎會有人想畫沒錢的「農民」呢?他們又不會出錢贊助畫家!
另一個特點就是「風景」,在老布列哲爾的年代,「風景」頂多只是繪畫的配角、陪襯畫中的故事場景或人物,但老布列哲爾已開始在畫作融合庶民生活與風景,《冬季狩獵》便是一個絕佳的範例。
除了藝術史博物館,德國也收藏一些老布列哲爾的名畫,例如柏林的畫廊(相關遊記)收藏了《尼德蘭箴言》、《兩隻猴子》,慕尼黑的老繪畫陳列館(相關遊記)收藏了《The Land of Cockaigne》,這三幅我最愛的是《尼德蘭箴言》,詳細介紹可以參考Wiki,這也是日後荷蘭繪畫的特色:具備豐富的諷刺、勸世意味。
雖然老布列哲爾的繪畫不如林布蘭或梵谷多產,但是在奧地利跟德國的博物館蠻容易看到的,下次看到這個大師的心血時,不妨駐足仔細欣賞他的主題,再與其他年代相近的畫作比較,他絕對是當之無愧的「農民畫家」、「荷蘭風俗畫先驅」。
林布蘭(Rembrandt):
於1606年在萊登出生的林布蘭,於阿姆斯特丹嶄露頭角,是荷蘭極具開創性的畫家。林布蘭生逢其時、正值荷蘭黃金年代,中產階級與公會組織蓬勃發展,也為林布蘭帶來不少商機。他的畫作有很多特色:
- 動感:林布蘭之前的荷蘭群像畫的構圖比較一板一眼、偏向直鋪直敘的呈現,林布蘭的群像畫充滿動感、人物表情生動,有興趣的話可至肖像博物館(相關遊記)欣賞荷蘭人物群像畫,對比很明顯
- 光影:林布蘭畫作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強烈的明暗對比強調主體、引導視覺
- 深刻:欣賞林布蘭的畫總可感受主角內心的強烈情緒,相較之下,在維梅爾的畫前,我們好像是個旁觀者、窺視者
雖然貴為當代荷蘭畫家翹楚、曾經一度名利雙收,林布蘭的晚期生活並不順遂。除了妻子病歿後惹出不少感情糾紛,恃才傲物的他後來也跟眾多贊助者鬧僵、收入大為縮水,但是…他視金錢如糞土的揮霍習性卻一如既往,最後於1668年抑鬱而終、葬於西教堂。如對他的生平感興趣,可參考《這就是林布蘭》。
跟老布列哲爾不同的是…林布蘭流傳至今的畫作無敵多,荷蘭之外,收藏他的畫作最多的國家是德國,不管是柏林的畫廊、慕尼黑的老繪畫陳列館都有不少他的作品。關於他的畫作簡介與相關博物館,可參考我的林布蘭整理文,有詳列了我看過的重點畫作與博物館,最重要的博物館當然就是保存《夜巡》的荷蘭國家博物館(相關遊記)。
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維梅爾是荷蘭三大畫家之一,我對他的喜愛甚於梵谷、次於林布蘭。他是道道地地的台夫特人,直到辭世都未曾離開這城鎮,在當地算是赫赫有名的畫家,但當時在荷蘭全境的知名遠遜於林布蘭。相對於林布蘭與梵谷的多產,維梅爾的畫作約34幅。
跟林布蘭及梵谷一樣,維梅爾的畫風明確、能輕易的一眼認出,他專精於室內畫,室外場景的畫作非常少。林布蘭的畫作特色是用光影對比凸顯主體,維梅爾則是習慣由左邊打光、營造整體的室內氛圍,而且他很愛以室內擺設創造透視感,構圖的層次感豐富,很好借鏡到攝影技巧。
整體而言,他是荷蘭三大畫家中最專注於反映當代荷蘭人生活的一位,不像林布蘭或梵谷一樣有時畫風強烈到讓人難以直視,而且觀賞他的畫像是欣賞一幅幅的快照,又帶點偷窺感,非常有趣。
想欣賞維梅爾的畫作當然要去荷蘭國家博物館(保存《小街》、《倒牛奶的女僕》,相關遊記)、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保存《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台夫特一景》,相關遊記),在法國、德國、奧地利也可看到零星畫作,例如藝術史博物館的《繪畫的藝術》、柏林畫廊的《戴珍珠項鍊的少女》。
梵谷(Vincent van Gogh):
於1853年在津德爾特(Zundert)出生的梵谷,生前窮困潦倒,死後多年畫作才洛陽紙貴、拍賣價格屢創新高。其實梵谷家庭的生活環境還算不錯,算是小康家庭,只是他早期生活飄忽不定,顯然不適合安步當車的過日子。梵谷的創作可以粗略分為下列時期:
- 荷蘭 – 紐南(Nuenen):梵谷在1883 – 1885年時在這荷蘭農村生活一段時間,著迷於描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人,這時期的繪畫主角當然就是農人,畫風厚重,很容易認出
- 法國 – 巴黎:這時主要在蒙馬特一代生活,認識不少當代法國畫家,例如…高更、畢沙羅,個人覺得這時期的梵谷作品相較於其他時期,比較平凡無奇,算是承先啟後的階段,由紐南過渡到亞爾
- 法國 – 亞爾(Arles):亞爾位於南法普羅旺斯,我最愛的梵谷畫作大多位於這時期,畫面明亮清爽,外加實驗浮世繪的筆法,可算是梵谷創作的黃金時期。割耳事件也是發生在這時期,之後的畫風便截然不同。《夜晚露天咖啡座》、《隆河上的星夜》是這時期的代表作
- 法國 – 聖雷米(Saint-Rémy-de-Provence):這小鎮位於亞爾附近,戈爾事件發生後梵谷在這邊的療養院治療精神疾病,我不愛這時期的畫作,其中一幅是贈送給西奧的《開花的果園》
- 法國 – 奧維爾(Auvers-sur-Oise):梵谷在這個巴黎郊區小鎮度過生活的最後時光,割耳事件後他的心理與健康起起伏伏,在奧維爾時每況愈下、最後走上絕路。這時期的梵谷瘋狂創作,《麥田的烏鴉》、《嘉舍醫生》都是這時期的畫作
梵谷的生平大多於法國度過,不同時期的畫風大相逕庭,我個人比較偏愛紐南跟亞爾(割耳事件發生前)的畫作。跟林布蘭一樣…梵谷有多幅自畫像,其實他也畫了不少向日葵,在各大博物館看到同名畫作不用懷疑是否眼花了。
我把梵谷排在這篇的第四個是有原因的,雖然他是最多台灣人認識的荷蘭畫家,但我的荷蘭三大畫家是前面三個,梵谷是第四名,主因是…前面三個皆在某一層面反映了當代荷蘭社會與眾不同的變遷,可以說…他們畫的是歷史,而梵谷的畫作著重在個人內心的情感與掙扎,跟土地的關連不大。是的…梵谷畫了不少荷蘭南方的農民群像,但是…這並不是荷蘭獨一無二的現象,在當時是舉世皆然吧!
流傳至今的梵谷畫作眾多,我建議的前三大梵谷相關博物館是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梵谷森林的庫勒慕勒美術館、巴黎的奧賽博物館,可先參考我整理的梵谷名畫與相關博物館簡介。
Hendrick Avercamp:
以上四位都算是大名鼎鼎的荷蘭畫家,這邊介紹的Hendrick Avercamp知名度就不如那四個,為何特別介紹呢?因為我很喜歡他的冬天風情畫。Hendrick Avercamp出身於阿姆斯特丹,應該是因為聾啞人士,專精於冬天繪畫,最知名的便是保存在國家博物館的《Winter Landscape with Ice Skaters》。
他的畫風跟老布列哲爾有相似之處,細節都很豐富,又暗藏一些諷刺與惡趣味,仔細欣賞時蠻有趣的,畫面的景深與視線延伸也很到位,風景攝影愛好者應該會看的目不轉睛。他專注在冬天風情畫應該還有個原因,當時荷蘭還處於小冰河期,冬天結冰是家常便飯。
心得:
荷蘭的繪畫發展在歐洲算是獨樹一格,不像義大利如此受文藝復興的影響,知名度也不若由法國崛起的印象派,但卻是我最推薦的歐洲繪畫。我喜愛的林布蘭、老布列哲爾等等在台灣知名度都不高,卻是荷蘭繪畫承先啟後的大師,一個是風俗畫的先驅,另一個則重塑了荷蘭群像畫的風格。
觀賞荷蘭繪畫之餘,建議閱讀《自由之城:阿姆斯特丹》,可以理解與荷蘭繪畫發展緊緊相扣的歷史演變與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