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的北方威尼斯–布魯日以古色古香的街景、遺世獨立的氣息而聞名,也是我最愛的比利時城市,知名景點有愛之湖、布魯日鐘樓、市集廣場等等,但這邊也有非常值得一訪的教堂,而且就在主要路線上。
本文會介紹兩間教堂,第一間是以收藏米開朗基羅的聖母子雕刻而聞名的聖母教堂,也是布魯日最高建築,第二間則是該區域的主教座堂:聖救主主教座堂。文章目錄:

聖母教堂
布魯日的聖母教堂(Onze-Lieve-Vrouwekerk)也是知名景點,多數旅人都是為了米開朗基羅的雕刻而造訪,它的磚造塔樓是布魯日最高建築、高約130公尺,以「磚造建築」來說其高度可以排上全球前三名。
教堂一大早就開放,又位於布魯日車站到市集廣場的路上,可以考慮一大早到布魯日之後由車站經愛之湖散步到教堂,逛完之後再到市集廣場,又或者下午三點半左右入內、一大早先去人滿為患的鐘樓。



進入聖母教堂內部之後可以先參觀免費區域,大致上就是欣賞他的哥德樣式建築、主祭壇等等,也有懸掛不少偏向巴洛克風格的繪畫。這區域不是參觀重點、不用逗留太久,想欣賞米開朗基羅的雕刻需要買票進入付費區域,教堂內會有指示。
除了繪畫,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展品:聖安東尼(St. Anthony the Abbot)的前臂遺骨,算是聖物,以前的教堂都會爭相獲得聖人遺物,藉此吸引信眾或提高教堂的公信力。




聖母教堂免費區域有不少油畫展品,幾乎都是巴洛克風格、與耶穌相關,蠻值得欣賞的,當然…也有一些是描繪教堂的內部,或者權貴的畫像。在歐洲參觀夠多博物館,就可以認出聖母升天、牧羊人崇拜等等常見主題。
以 Philippe Bernaerdt 於1660年完成的《Our Lady of Perpetual Succour 》來說,上半部很好理解,身著藍袍的聖母以及歡迎祂的耶穌、天父、聖靈,下半部的人物其實也不難認,仔細觀察地面上的物品可以發現聖彼得對應到鑰匙、抹大拉的瑪利亞對應到香油瓶、王冠對應到大衛王。





購票進入付費區域後,順著動線走到底就可以看到米開朗基羅的雕刻,沿途的文物也很精彩、建議慢慢參觀,如需要置放包包可以詢問櫃檯人員。
首先…會經過一排告解室,那區域的巴洛克木雕巧奪天工、栩栩如生,可以花點時間觀賞,人物大多是基督教的聖徒。盡頭的左邊是一個小小的祈禱教堂,當時某位位高權重的人住在旁邊,建了這個祈禱教堂、方便他可以不用離開居所就能參加彌撒。


順路而行就會經過教堂的最深處來到另一側,途中會經過一個新哥德樣式的小教堂,那是19世紀落成的,主要用來舉辦聖體聖事(聖餐禮)。這區域還有另一幅牧羊人崇拜繪畫,兩側是委託者夫婦以及他們的守護聖人,中間的主題則是三博士來朝。
順著動線還可以看到另一幅畫,同樣的…兩側是委託人夫婦(到底有多愛這一套?),中間則是耶穌於 Mount Tabor 初現聖容(神的樣貌),是新約的重要事件之一。



到了教堂的另一側之後,重點就是唱詩班席位,附近有一個很特別的繪畫:七苦聖母(Our Lady of the Seven Sorrows),七苦指的是聖母七個哀傷時刻,例如耶穌受難、被大希律王迫害而逃到埃及等等。這繪畫明顯跟免費區域的繪畫截然不同,是16世紀中前在低地國流行的風格。
聖母教堂還有一個很好笑的雕刻:天鵝。以前布魯日曾經因為市集擺攤的爭議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起衝突,甚至將皇帝軟禁在市集廣場,也釀成皇帝隨從喪生的悲劇,其中一位的徽章就有天鵝。皇帝脫困後命令布魯日飼養天鵝當作那次事件的懲罰,教堂內的天鵝雕刻也是紀念這個事件!


唱詩班席位最顯眼的便是 Mary of Burgundy 與其父親–Charles the Bold 的墳墓,前者在其父親過世之後便統治勃根地公國(當時的低地國屬於這公國的一部分),久居於布魯日、要求死後葬在聖母教堂,她的墳墓下方還有家族樹族譜。Charles the Bold 的墳墓是數十年之後才設置的,風格很像但略有差異,腳邊還有一隻獅子呢!



唱詩班席位上的紋章象徵金羊毛騎士團(Order of the Golden Fleece),那是15世紀的勃根地公爵–好人菲利普(Philip the Good)創立的,1468年時於聖母教堂舉辦集會、由 Charles the Bold 主持(好人菲利普的兒子)。


這邊還有一幅三連畫,是 Charles the Bold 改葬到聖母教堂時設置的,我對它的主題興趣不高(麻痺了),但可以仔細辨認一下風格,算是早期的巴洛克風格,已經有明顯的明暗對比、人物姿態更為動感,跟前面介紹的付費區域繪畫顯然不同。

布魯日聖母教堂最知名的展品是米開朗基羅的聖母子雕刻(Madonna),為布魯日商人自米開朗基羅購得,也是唯一一個米開朗基羅在世時流出義大利的雕刻。如果看過其他米開朗基羅作品,那這個聖母子雕刻就跟他的其他傑作一樣,雖說人物表情生動、姿態飄逸,倒也稱不上非常特別,但雕刻經歷過的故事倒是值得一提。
這雕刻在拿破崙時期曾被掠奪到法國,戰後才物歸原主、回到聖母教堂。二戰期間又被納粹掠奪,幾經波折之後在奧地利 Altaussee 附近的鹽礦礦坑尋獲,這一段故事是電影《大尋寶家》的主軸。
雕刻附近還有一些畫作可以欣賞,例如很有卡拉瓦喬風格的《聖馬太蒙召》,當然…這不是卡拉瓦喬的作品,可以上網找一下、風格超像。另一幅則是《最後的晚餐》,將手放在錢袋而略顯驚恐的就是猶大。
看夠之後就可以前往下一個景點,整體來說我非常推薦花個1小時到聖母教堂走走,除了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還有不少值得欣賞的油畫,而且遊客不多、官網的說明很豐富,超值回票價!







參觀資訊
- 地址:Mariastraat, 8000 Brugge, 比利時(Google Map 位置圖)
- 開放時間:09:30–17:00,週日下午才開放
- 票價:€ 8(教堂可以免費進入,這是付費區域的價格),憑 Musea Brugge Card 可免費參觀(線上旅遊平台購買連結)
- 相關網頁:布魯日旅遊局介紹|博物館介紹(一定要看)
聖救主主教座堂
鄰近聖母教堂的聖救主主教座堂(Sint-Salvatorskathedraal,官網|Google Map 位置圖)雖然知名度比較低,但它才是布魯日的主教座堂(大教堂),如果有空檔可以花個半小時入內參觀。
目前教堂的主建築可以追溯到12世紀,經過不少改建後於14世紀有了目前建築的大致模樣,由外觀可以發現它蠻像羅曼樣式教堂,是個外面沒有飛扶壁的哥德樣式教堂。
跟聖母教堂不同的是…裡面所有區域都不用付費,但就把它當成一般教堂就好,不算是必去的旅遊景點。

我在這個教堂待的時間不多,再加上它文物的豐富性也比不上聖母教堂,就不會花太多時間介紹。裡面最顯眼的是一個由黑白相間的大理石製作的聖壇閣樓,非常巴洛克樣式、可以花點時間欣賞。原本的用途是區隔中壇與唱詩班席位,後來才被移到這邊。





跟聖母教堂一樣,聖救主主教座堂也有文物說明耶穌的一生,只是沒有那麼豐富,認真看的話可以找到三博士來朝跟耶穌復活的繪畫,完成的時期有點差距、不是同一位畫家的作品!


教堂的主祭壇也是可以花點時間欣賞的區域,最吸睛的是上方的掛毯,主題也是耶穌的一生,兩側的陵墓則是屬於以前主教的!



跟其他教堂一樣,這邊兩側也有不少小教堂,有的是行業公會奉獻的,繞一圈的話也可以發現值得欣賞的藝術品,大多是木雕或者三連畫,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心得
雖然布魯日的聖母教堂不是歐洲知名教堂、也不是大教堂,衝著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還是很值得參觀,以鐘樓、市集廣場、城堡廣場、運河遊船加上聖母教堂的布魯日一日遊是很不錯的安排,但要注意開放時間,別像我曾經在閉門之後才想入內。
至於聖救主主教座堂,雖然它是大教堂(主教座堂),如果初訪布魯日是可以略過,我也是在三訪布魯日才第一次進去!結束前再分享一些布魯日旅遊的實用連結或文章,有需要的自行參考吧!
- 規劃攻略:布魯日自由行攻略
- 比利時網卡:Holafly eSIM|Klook eSIM|Vodafone SIM 卡
- 住宿選擇:Hotel du Théâtre|Hotel Boterhuis|布魯日飯店清單